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 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

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对人生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成功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具有人格魅力。

无论你或平凡、或高贵,你都得依赖你的人格魅力在人群与社会中留下美名。

有的人可能说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没什么吸引人的;有的人可能没做什么,也没说什么,但是吸引周围人的注意;有的人可能有钱有势,但没得到人们的尊重;有的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却让人们肃然起敬。

这是为什么呢?

--人格魅力。

      

              我们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体现出来的。

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那么这些表现就说明了他的性格。

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即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把握。

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生活态度上,是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

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大方还是吝啬?

在处理生活事务时,是偏见的,还是正义的?

在与他人交往时,是自卑的,还是优越的……      

              古语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每个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败,每个人都想拥有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亲密的朋友、信赖的知己、腾达的事业、辉煌的成就、别人的仰慕……这一切的得来,离不开机遇与自己的拼搏。

而首先要做和必须要做的,不是战胜外在,而是战胜自己,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      

              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的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是指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

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意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如同舞台上角色需要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也指一个人面具后的真实自我,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内在特征。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5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所不包。

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心理学与生活中》这样解释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格是指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是人格面具?

      

              一个老酒鬼刚要走进酒吧,一个修女走上劝阻说:“酒是罪恶和毁灭的根源,饮酒会污染你的肉体和灵魂,远离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问道:“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

修女耸了耸肩没有回答。

      

              酒鬼见状,问修女:“你从未喝过酒吗?”

      

              “没有。”

      

              “那我们一块儿进去。

我请你喝一杯,你会知道酒精并不是坏东西。”

      

              修女想了想,说道:“好吧,我试试,不过我要是进去,别人会误会的。

这样,你进去给我要一杯,记住要用纸杯。”

      

              酒鬼走进酒吧,对侍者说:“两杯威士忌,一杯用纸杯。”

      

              侍者嘟囔道:“准是那个修女又在外面!”

      

              可以看的出,那个修女是喜欢喝酒的,但受限于她自身的社会角色(修女),为了饮酒的行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面具”受到破坏。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

“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所体现,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

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过这么表达,而是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们是父亲、丈夫、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是并不受欢迎的。

人格面具对人也会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

      

              关于人格学说有哪些理论?

      

              关于解释人格的理论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种理论,各有各的理论系统,都能自圆其说。

比较著名的理论有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为有四种人格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这四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构成的。

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G.I.Gurdjieff)在1920年左右引进至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论等等。

甚至在前些时间,某相亲节目的特约嘉宾乐嘉提出的性格色彩研究,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四种性格研究。

但他自己也承认他的FPA性格色彩学也是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上,只是把理论更加现代化的表达和更新的诠释。

      

              人格成熟的标准有哪些?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具有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

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什么是四人格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

其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分类,他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并依以分为四种人格类型。

      

              多血质:快乐、好动,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总体上较为温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缺乏情感、行动迟缓,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佟香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抑郁质:悲伤、易多愁善感,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容易产生情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性情开朗、热情坦率,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迅速而且强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

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不同人格遇事的不同反应?

      

              如果依上文说到的四种人遇到相同的事情,他们的表现会如何呢?

苏联心理学家曾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四种气质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表现的行为反现截然不同。

      

              多血质的人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的,他也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合适的地方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心想反正第一场戏也不大精彩,先暂且到小卖部呆会儿,等幕间休息时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遇此情况便觉得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戏,就这样倒霉,想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胆汁质的人会与检票员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还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什么是三人格类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种类型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出生之日就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冲动,比如饥、渴、性等。

本我产生需要时,要求个体立即满足。

通俗地说,就是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例如,婴儿饥饿时就要立刻喂奶,毫不考虑母亲是否有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

本我产生各种需求时,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会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通俗地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另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也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部分,一是理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理想标准;二是良心,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通俗地说,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简单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一场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教养的博弈,冲动在往前冲,而教养在后面拉住它,中间是本我这个调节裁判做中裁。

      

              什么是九型人格?

      

              如今有很多人格类型的理论,其中九型人格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为九型人格是有关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理论中最典型的一个。

九型人格的英文Enneagram,来源于两个希腊词汇ennea和grammos。

Ennea代表数字9,grammos意思是尖角,九型人格的图表正好是九角星。

依据九型人格,把人格气质分为以下九种:      

              完美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对自己与他人都有较高的要求,追求不断进步,追求崇高的理想。

代表人物:朱熔基、张艺谋、撒切尔夫人。

      

              助人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要求获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同,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

代表人物:雷锋、麦当娜、周华健。

      

              成就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成就感,乐于接受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肯定。

代表人物:克林顿、李小龙、里根。

      

              自我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独特,悲情浪漫主义,性格敏感,具有艺术气质,热衷于美的事物。

代表人物:雪莱、李云迪、亚里士多德。

      

              思考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知识,喜欢思考分析,条理分明、爱观察,生活不追求享受。

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李嘉诚。

      

              忠诚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忠心,做事小心谨慎,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愿意自我牺牲,而且忠诚。

代表人物:希特勒、曹操、周恩来。

      

              欢乐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快乐,像孩子一样天真,多才多艺、乐观、精力充沛、迷人好动。

代表人物:梭罗、曾志伟、迪斯尼。

      

              领袖型。

这一类型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积极好斗,喜欢挑战,不拘小节,独立自主,绝对的行动派。

代表人物:邓小平、叶利钦、毕加索。

      

              和平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和平,考虑各方面观点,为人亲切,不会直接发脾气,避开冲突与紧张。

代表人物:老子、艾森豪威尔、甘地。

      

              我到底有几个“我”?

      

              一对年轻夫妇去看画展。

妻子是一个高度近视眼,她站在一幅大画前仔细地看了老半天,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我的天哪!这位妇人怎么如此难看?”

      

              “亲爱的,别大惊小怪,”丈夫连忙走上前去悄悄地告诉妻子:“这不是画,是镜子!”

      

              如果借用“周哈里窗”模式来解读上述笑话的话,“妇人难看”的事实信息便属于“盲目我”的区域。

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用“窗”喻指一个人的心,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内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

这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开的信息,如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爱好、特长、成就等。

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

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可以是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轻易承诺却转眼间忘得干干净净;也可以是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

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目我比较小。

      

              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

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

比如身份、缺点、往事、痛苦、愧疚、尴尬、欲望等等。

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自闭、自卑、胆怯、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

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

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个人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其中也包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潜意识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

(https://www.biquya.net/id90929/521696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