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第二十四辑 专制兴盛的朱明王朝

●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末年,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多次决口成灾。公元1351年春,元朝政府召集汴梁、大名(汴梁是今河南开封,大名是今河北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修治黄河,而且限定民工们四月动工,七月就要完工。

    限期如此紧迫,治河又是特别繁重的体力活。民工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可朝廷拨下来的那一点点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下去。民工们连饭也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活儿干得稍慢一点,还要遭到毒打,一时间群情激愤、怨声载道。

    当时,深得民众信仰的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看到这种情况,就一起商量,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造反。他们了解到挖河道一定要经过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这个地方,就一面偷偷地凿了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在石头人的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14个字,然后把它预先埋在黄陵岗的地下;一面又派几百个白莲教的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这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不懂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里面有“天下反”三个字。开河开到了黄陵岗,有几个民工忽然挖出一个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后面有字,正是那首歌谣。这件事很快地在十几万民工中传开来,大家心里都想,民谣说的真的应验了,既然石人出来,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来到了。韩山童、刘福通又借机煽动说:“大数已定,老天让反,佛祖让反,咱们不反等待何时?”百姓纷纷被鼓动起来。

    刘福通对韩山童说,现在元朝压迫百姓那么厉害,百姓还想念着宋朝。如果打起恢复宋朝的旗帜,拥护的人就会更多。韩山童很赞成这个主张,就跟大家宣布说自己本来不姓韩,而是姓赵,按辈份排起来,还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刘福通也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百姓们都信以为真。于是,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然后,大家推举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领上(在今安徽阜阳、颖上一带)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正在歃血立誓的时候,就听外面有人大喊:“不要放走了韩山童!”大家一看,原来是县衙派来的官兵已经把他们包围了。大家只好和官兵拼了。刘福通膂力过人,武艺超群,率领部分弟兄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官兵抓去,押到县衙门口杀了。韩山童的妻子带着他儿子韩林儿,逃脱了官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来。

    刘福通逃出包围以后,辗转回到家乡颖州,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颖州等一些据点。原来在黄陵岗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纷纷投奔刘福通的队伍。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历史上把它称做红巾军。不到10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10多万人。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像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濠州(今安徽风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由此,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天下反的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一个新的王朝——明朝即将诞生了。

    ●朱元璋崛起江淮

    朱元璋小名叫做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家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早灾和蝗灾,接着又爆发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疫病死了。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亲人埋葬了。朱元璋生活没有着落,邻居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家当了和尚。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非常信任朱元璋,把他当做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还把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他。

    公元1353年,濠州突围后,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兵买马,少年时代的伙伴徐达、吴良、周德等纷纷投奔他,不到10天功夫,就招募了700多人。这些人和后来投奔来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朱元璋还专门吸收了一些读书人,帮他出主意。定远有弟兄俩很有名气,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朱元璋就向他们请教打天下的道理。冯氏兄弟告诉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庆,现在的南京)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地理位置很重要。谁能先攻下这个地方,然后再派大将向四面征伐,收取民心,谁就能得天下。”朱元璋听了暗自点头,把这些道理都记在心里。公元1354年,朱元璋吸收了定远的一批地主武装,他的队伍扩大到两三万人。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这年九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被元军杀害,这么一来,朱元璋当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

    当时江淮一带还有徐寿辉、张士诚、双刀赵和李扒头等好几支红巾军,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有时也互相算计、互相争斗。朱元璋当了左副元帅后,想从和州(在今安徽)渡江攻打采石、太平(在今安徽),然后进攻集庆。于是,朱元璋吞并了双刀赵和李扒头经营了好几年的巢湖水军。由此,朱元璋势力大增,把进军的矛头指向集庆。

    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亲自指挥攻城。起义军水陆大军几十万人云集集庆,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气势非常壮观。吓得元朝守将福寿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最后,起义军攻破集庆,福寿来不及逃跑,被乱刀砍死。朱元璋进入集庆,把集庆改为应天府,表示他的起义是按照上天的意思发动起来的,即“上应天命”。

    朱元璋是个很有谋略的政治家,善于利用别人来保护和发展自己。当北方刘福通他们力量很强时,他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命,承认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处处打着宋政权的旗号办事。因此,他受到刘福通红巾军的保护,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队伍的独立性,不受别人指挥、支配。刘福通大举北伐的时候,朱元璋抓住时机攻占了集庆,以这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以后的三年里,他又逐步占领了常州、宁国(今宣城)、扬州、处州(今丽水)等地方,势力遍及江淮,到后来,连退守安丰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了。

    ●陈友谅兵败被杀

    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根据地,浙江的方国珍、吴地的张士诚、四川的明玉珍和湖广的陈友谅都割据一方,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陈友谅原先是反元起义军徐寿辉的部将。他为人凶狠奸诈,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他占据湖南、湖北、江西等大块地盘,成为当时南方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陈友谅和张士诚密谋要联合起来,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的军师刘基认为,张士诚胆怯多虑,没有把握不会出兵;陈友谅野心勃勃,但缺少智谋。敌人远道而来,一定非常疲劳,可以用计诱敌深入。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让人给陈友谅写了封诈降信。陈友谅果然上当中了埋伏,损兵折将,自己在部下的保护下落荒而逃。

    为了报仇雪恨,陈友谅养精蓄锐3年,造了数百艘大战船。陈友谅将他的家属及文武百官都搬到船上,号称60万大军。他听说朱元璋率兵到安丰营救小明王,马上下令战船沿长江而下,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陈友谅亲自督战,让士兵架起云梯、头戴竹帽,拼死攻城,但始终没有攻破洪都。这时,朱元璋解了安丰之围,亲自带领20万军队救援洪都。陈友谅将围攻洪都的水军撤到鄱阳湖上,准备消灭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把湖口封住,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陈友谅的战船船体高大。朱元璋的兵力只有20万,战船都很小。两军连战三天三夜,朱元璋遭到不少的损失,他的座船险些被俘虏。于是,朱元璋决定采用火攻。陈友谅的船大,转动不灵便,眼看着被火船引燃,一时间火光熊熊、烈焰翻浪,几百艘战船转眼化为灰烬,汉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跳湖淹死。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朱军乱箭射死。

    陈友谅一死,朱元璋又平定了张士诚和方国珍,就掌握了东南半壁江山。他觉得小明王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便将他暗害,龙凤政权就此彻底结束了。

    ●元帝遁元朝灭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是个非常昏庸无德的家伙,他的军队和起义军在外面杀得不可开交,他却在皇宫内寻欢作乐,每日也不上朝。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看不惯元顺帝的这种做法,便联合皇后与左丞相哈麻,要废掉元顺帝,自己登基理政。元顺帝听说哈麻要背叛自己,下令将哈麻充军到广东,暗中派人在路上把哈麻活活打死了。皇太子与皇后没有成功,便又寻找机会准备下手。于是,宫廷里就产生了内讧。

    宫里乱,宫外也不安定。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一些元将拥兵自重,像扩郭帖木儿(本名叫王保保,是察罕贴木儿的干儿子)、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都各占一方,根本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这些人为了多占地盘,经常发生摩擦。元顺帝多次下诏,让他们停止自相残杀,可扩郭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不仅不听元顺帝的命令,反而斗得更凶了。元顺帝无可奈何,自己手中没有多少军队,还得依靠这些将领们对付各地的起义军,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没过多久,宫廷里的斗争就和外面的斗争联系了起来。这一下可就热闹起来了,元顺帝要依靠孛罗帖木儿和张良弼便事事支持他们,皇太子却和扩郭帖木儿、李思齐结成一派,宫廷上下内外闹个不停。后来,孛罗帖木儿被太子派杀掉了,扩郭帖木儿掌握了军权。李思齐见年纪轻轻的扩郭帖木儿居然爬到自己的头上,很不服气,便联合张良弼等将领,一起对付扩郭帖木儿,两派在关中对峙,大大小小一共打了一百多仗,没争出个高低,可是都损失了不少人马。

    这时,朱元璋在应天一面作北伐的准备工作,一面观察着北方的动静。他看到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了,知道消灭元朝的机会到了。公元1367年,朱元璋公布了北伐檄文,在檄文里他指斥元顺帝昏庸无道,元朝的气数已完了,上天派他来带领人民把蒙古贵族赶出中原,重建汉人的政权,拯救黎民。随后,他委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任副将军,统领25万大军,向元朝发动总攻。

    徐达没费多大劲就收复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根本就无法阻挡北伐军的进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位,定国号“明”,建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了。

    此时,明军已攻取了潼关,大都(今北京)已经很危急了。但是,扩郭帖木儿却将军队驻扎在太原,不援救大都。李思齐与张良弼见明朝的军队如此厉害,便带着残兵败将向西逃跑了。这年七月,各路明军在山东德州会师,然后分水陆两路沿着运河北伐,几十万大军杀奔大都。一路连奏凯歌,先攻下了长芦、青州,然后攻破直沽。直沽失守的消息传到宫中,元顺帝吓得寝食不安。很快,通州又失守了。通州是大都的最后一道屏障,通州易主,大都就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

    元顺帝询问文武大臣们的意见,一个叫伯颜不花的太监哭着说:“大都是世祖留下的京城,陛下应该死守艺我们愿意率领禁卫军去城外抵抗明军,请求陛下固守京城!”元顺帝略想一下,叹了声气,说:“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像宋朝的徽宗和钦宗让人家俘虏呢!”一天夜里,元顺帝带领后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自建德门奔出了大都,逃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几日之后,明军攻克了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将大都改称北平,明朝取代了元朝。元朝自成吉思汗建国,至元顺帝北逃,共存在了162年,历16帝。

    ●朱元璋登基封王

    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打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又消灭了东边的张士诚,只剩下南边几股小势力。徐达派汤和攻打方国珍,方国珍一看大军压境,只好投降。汤和又挥师南下,夺取广东。与此同时,胡廷瑞夺取了福建,广西也被大将杨璟攻下。朱元璋终于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心满意足。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已统一了半壁江山,可以称帝了,便率领文武百官三次请求,朱元璋这才答应称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从此把应天改称为南京,立结发妻子马秀英(郭子兴的养女)为皇后,又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公元1368年,徐达带领几十万大军直奔元朝京城。元顺帝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士兵们也早丧失了斗志,没费多少兵力,徐达占领了京城大都(今北京)。至此,朱元璋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很崇拜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又是自己的老乡,所以他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立长子为皇太子,其余24个儿子都被封为王,给他们领地,让他们在封地设置官署,还有护卫队。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实在太多,而且这些人都很有才能。朱元璋为了笼络他们,便封他们为公为侯。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国胜、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历经千难万险,封公也是应该的。但还有一人功劳不在这些人之下,他就是刘伯温,朱元璋也非常欣赏刘伯温,本想封他为公。但是刘伯温坚决不受,而是回到老家安享晚年去了。朱元璋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功绩,给了他许多钱财。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这些人也都立过赫赫战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但很不放心,便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监视大臣的活动,锦衣卫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正由于这个机关的设置,以后的皇帝也纷纷仿效,特务机关越来越猖撅。朱元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促成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太祖开国后,立即出师北上。8个月后,攻陷元大都,继之以20年的武功,终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此后,明盛时的疆域,东至大海,包括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至云南、西藏,西到巴尔喀什湖,北到大漠,东北到鄂嫩河、外兴安岭以北,以及鄂霍次克海。

    ●功臣葬身功臣楼

    朱元璋登基以后,有的开国元勋难免骄纵,由于这些人功劳大,而且手中又有权力,这使他很不心安。于是,他决定把那些一意孤行、骄纵蛮横、手握大权的大臣统统杀掉。朱元璋知道这些功臣很有威望,不能轻易下手,就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楼,设计谋害众位功臣。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不明真相,无不深受感动,称赞皇上英明。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

    等功臣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在京的一些掌有实权的功臣前来赴宴。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事后,朱元璋故意派人捉拿凶手,但许多大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还是刘伯温神机妙算,看透了朱元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胡蓝之狱株天下

    胡蓝之狱指明初的“胡惟庸案”与“蓝玉之狱”,两狱几乎将明初的功臣宿将杀得干干净净,以至于株连天下之说。

    胡惟庸,淮西定远人,朱元璋的故旧。公元1370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几年内胡惟庸连升三级,官拜中书左丞、右丞相、左丞相。公元1377年,胡惟庸已经变成了皇帝之下第一人,位极人臣了。他是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平民”丞相,胡惟庸独居相位4年。对于胡惟庸借君主的好恶以报个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朱元璋是洞若观火。公元1380年年初,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抓捕了胡惟庸,处以极刑,全家亦被抄斩。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同案被杀。但是,“擅权枉法”并不构成死罪,为了把此案定成铁案,朱元璋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变成了私通倭寇、阴谋造反,而此时胡惟庸已经被处死,死无对证。

    胡惟庸案成为一个引线,在随后10年中,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同谋犯越查越多,无数功臣被冤杀。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被一同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棋,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所谓“肃清奸党”事,主持编写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一书。但真正结束这场党狱,还是在公元1392年,靖宁侯叶升坐通胡惟庸狱最后被捕杀为止。该狱共历时12年,诛杀文臣武将多达30000多人,其中包括一个国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团文臣势力被铲除殆尽,剩下的就是武将势力了。为此,朱元璋又兴蓝玉之狱。

    蓝玉也是淮西定远人,英勇善战,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妃,同皇帝结为姻亲。胡惟庸案中有人告发他与胡有谋,朱元璋不问。蓝玉攻伐北元,大胜,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的卫青、唐代的李靖,并封蓝玉为凉国公。但他私自纳元王妃为妾,朱元璋不满。明朝建国后,蓝玉日益骄横起来,在自己的庄园里豢养了几,千名庄奴和家丁,横行乡里,侵占民田,无恶不作。御史前来按问,也被他鞭打驱逐。此外,蓝玉北征归来,到达喜峰关关口,还不等关吏开门,便率领手下兵丁毁关而入。种种恶迹令朱元璋忍无可忍。

    这第二次屠杀的过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只不过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因此杀戮更为迅速。公元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立即被逮捕下狱,第三天就被凌迟处死,灭三族。还有些士人,仅仅因为是蓝玉的家庭教师,或仅仅因为替蓝玉题画,也作为奸党被杀。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又追究其同谋者,辗转株连被杀者多达二万余。其中包括一国公(开国公常升)、十三侯(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舶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淮口、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等)、二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都督十余人。当然,追究蓝党,主要的目标是勋臣。被治罪的勋臣,许多与蓝共过事。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于是死者的子孙被株连抵罪。同时,朱元璋还颁布了《逆臣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共5万多人被杀。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冤狱大兴,还有更荒谬的事。有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杀光。幸免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朱元璋的滥杀同时也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先例既开,后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能不说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稀奇古怪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觉得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知识,说不定文人们也会借机讽刺自己。所以,他对大臣的言谈和奏章非常留意,反复揣摩,如果觉得某些地方是在讽刺咒骂他,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大加杀戮,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狱。

    古时的人很注重自己的出身。朱元璋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好。他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情,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的时候,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表示祝贺。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这世作则”的词句。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到:“这个穷酸的儒生竟敢这样侮辱我!”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你们说,这样的小人该不该杀?”大臣们听后个个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一个叫许元的人写了一个《万寿贺表》,因为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两句话而遭到了杀头之祸。因为朱元璋认为“法坤”音同“发髡”,意思是骂他曾经剃发当过和尚;“藻饰”音同“早失”,“早失太平”,这不是在诅咒大明政权吗?可怜许元本来想说两句奉承的话,却不料丢了脑袋。还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全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但文字狱并没有从此而停止,不少官员因为写错了字而遭杀害。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充”字误写成“衮”字。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太无法无天了,竟然叫我滚蛋哩!”就这样,一个州官的脑袋又搬了家。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官员们一旦被牵连进去,就很难保全性命。文字狱给明朝政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南北举子争科考

    明朝建立,朱元璋就决心恢复宋元时的科举取士的制度。公元1370年,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南京举行会试,录取进士120名。他们连同那些会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一起,被立即授予官职,走马上任,出任朝官。这一年,是明代的首次科举考试。后来,朝廷颁行“科举成式”,科举制度定型化,虽然许多规制与前代有所不同,但在会试一级仍承旧制,实行全国自由竞争。公元1382年,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沿袭至清末,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八股文取士一制形成之后,许多应试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这种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常常被世人所讽刺。八股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这种局限性的考试内容是束缚考生发挥的重要原因。

    在朱元璋踌躇满志地运用科举取士这种制度网罗天下英才时,由于明初南北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北举子争科考”的事件。

    公元1397年会试,主副考官刘三吾、白信蹈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点出52名贡生,其中以宋琮为贡生第一,上报给了皇帝。经皇帝过目,会试发榜。贡院的负责官员将贡生名单抄录在黄榜上,张贴在贡院门口。黄榜刚一贴出,立即群情哗然,引来纷争。黄榜上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部都是来自江南的考?生。接下来的殿试,福建闽县的陈某又被取为状元,北方举子愈发不满。他们认为,由于刘三吾、白信蹈都来自南方,就有意压制北方才子而祖护南方人。这一说法很快得到大多数北方举子的认同,群情激愤。他们用泥团土块将高悬的黄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召集了一些同样不满的落第学子,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礼部接到控诉刘三吾等人私取同乡的奏报,赶紧请来锦衣卫镇压考生游行队伍。然而,事态越闹越大,还没有离开京城的北方考生再度组织游行示威,并且写了大批字帖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礼部见大事不妙,便立即向朱元璋上书汇报。朱元璋异常震怒,决定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连年战争对当地文化教育摧残极大。这些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成绩相差愈发悬殊,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才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朱元璋其实本来就对南方地主知识分子有些不满,又因为国家要加强北方边境防守,北方正是用人之际。这一科选出的进士都是南人,他就有些不决。于是,他又下令翰林院侍讲张信主持会试复查。经过20多天的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察告:“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后一名的刘子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53名,不能重新更动。”朱元璋听后,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勃然大怒,命令刑部立即捉拿刘三吾、张信、白信蹈三人,严加审问,要求他们说出会试实情。刑部审了好几天,三人仍旧丝毫不肯改口。刑部官员只好拿出之前办胡案、蓝案时大拷刑讯逼供的本事来,还将二人家眷几百口全部打入天牢,终于查出了一个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团,上报给了皇帝。

    朱元璋明明知道是冤案,但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愤怒,于是御笔朱批,称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有谋逆之心。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放充军;而张、白两位则被凌迟处死,涉案大臣和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放有数十人。这一年所选进士全部废除,当科状元按行贿罪被判处死刑。这年的四月底,将20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五月,朱元璋亲自阅卷,从北方士子中点出61名进士,第一为河北韩克忠,第二为山东任伯安。此后,明朝科举一律分南北榜取士。消息一出,举国欢呼雀跃,“南北榜”公案至此了结。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争”案。先出的南榜52名中无一北人,朱元璋亲自批定的北榜61人中无一南人。

(https://www.biquya.net/id93867/31231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