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1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1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过新年的时候,一位母亲领着5岁的女儿去逛当地最豪华的百货大楼。

她认为小女儿一定会喜欢那里的装饰、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那里,不知为什么,她的小女儿就开始轻声地哭泣,小手拉紧了她的大衣。

      

              “真扫兴,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售货阿姨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

她责怪说。

      

              “噢!也许是孩子的鞋带没系好。”

在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小女儿,蹲下给她系鞋带。

这时,她无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这是第一次,她从一个5岁孩子的眼睛里看周围的世界!      

              没有玩具、没有手镯、没有礼物、没有装饰华丽的展览,只有一片混乱的、看不见顶的走廊……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脚,以及其他的庞大物体在乱推乱撞,看上去很可怕。

      

              她立即把孩子领回了家,并发誓再也不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强加在孩子身上。

      

              世界上的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当你在为“我家有子初长成”满心欢喜的时候,是否也发现他或她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

不要说孩子变化快,真正的原因仅仅是:你根本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有的只是不会教孩子的家长。

远离校园多年的你,今天也该念念书、上上课,了解一下教育孩子的战略战术。

      

              如何对孩子表达“爱”?

      

              一个十岁的女孩一脚把自己养的一只小鸡踩死了。

因为,她看到母亲帮自己给小鸡喂食的时候,觉得母亲对小鸡比对自己更好。

一只小鸡,就因为一丝妒忌之心,丧命在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脚下。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事实。

无法否认,小女孩的想法过于偏激,但试想,如果平时这位母亲能略微表达一下对女儿的疼爱,也许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

“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

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给孩子以自信。

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生活中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去爱孩子,甚至溺爱、放任、专横等等,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形成许多不利的因素。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或取得相应的成绩,然后再给予孩子与之相适应的爱,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成了“生意”关系。

这种有条件的爱,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做出相应的动作,父母才能爱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

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

      

              怎样和孩子一块儿学习?

      

              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

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

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怎么学习?

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

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希望。

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们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

调查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

      

              如何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

      

              刘菲的儿子在幼儿园,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但是儿子却喜欢和他的玩具奥特曼说话,她觉得这孩子怎么不和人说话,倒喜欢和玩具说话呢。

时间一长,她觉得不是很好,就去咨询心理专家,在专家的咨询下,终于找出原因。

其实她的儿子并不是不爱说话,而是每次儿子想和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说妈妈很忙,要做饭,你一个人玩去吧。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会想说了。

积极关注孩子,不是仅仅关注吃饱穿暖,虽然那是疼爱,但更重要是聆听孩子的倾诉。

      

              经常聆听孩子的倾诉,力争准确理解并表述出对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他在父母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及时赞许孩子表现出的良好品行,使孩子有许多机会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从而引起积极的进取愿望和信心。

      

              生活中,父母应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阅读或亲子游戏之类的活动,活动中父母可以“助手”或“顾问”的身份,给予孩子好的建议,引导他们提高活动能力和水平。

      

              适当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价值,并增强为家庭成员服务的责任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注是一种爱,爱有多认真,关注得就有多深多细致。

再忙再累,每天也要花一点时间问及孩子学习以外的生活需求,不要动辄打骂,给予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与机会。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调查研究证实,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调查指出,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理解民主型。

      

              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不怎么多,只需尽力,不施压力,不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

      

              过分保护型。

      

              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即溺爱型。

家庭溺爱会熄灭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限;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积极、自由的发展,从而懦弱、依赖与无能。

      

              严厉惩罚型。

      

              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此种教育方式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会使孩子的心理自卑、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过分干涉型。

      

              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逼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从而使孩子缺乏独立思维,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

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进步动机就越强烈,成就越高,反之则较低。

      

              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对自己的期望值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但期望值不可过高,否则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不十分了解,却有很强的虚荣心,就容易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心理将更为严重。

      

              父母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哪些做法容易使儿童缺乏安全感?

      

              过度保护孩子。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倍受呵护。

由于家长们或幼儿园老师们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夸大环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没有任何危险和威胁的情况下,也体验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面对任何困难,动不动就退缩和回避,甚至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家庭冲突和暴力。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加,则会把家变成孩子烦恼的根源,使他们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影响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不能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环境。

      

              由于对儿童安全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等原因,不同儿童的生存与活动环境也不一样。

当儿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识到所处环境的不安全性时,有的儿童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畏惧心理,久之致使儿童缩手缩脚。

      

              动不动就威胁和惩罚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们所反对,至今仍有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它作为灵丹妙药来对付孩子,甚至对学前期儿童滥施威胁和惩罚。

当成人威胁或惩罚儿童时,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何采取措施增加儿童的安全感?

      

              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儿童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父母和老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

因此,不论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孩子。

      

              提供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负起责任,既要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也要为其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包括稳固的住房,温馨舒适的房间设计布置和室内的采光照明,美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饮食卫生条件,各种器具和设备安全等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夫妻之间的恩恩爱爱,幼儿教师的真诚热爱、关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

      

              鼓励探究行为。

      

              学前儿童的认知动力强烈,好奇好问、乐于探究。

在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行为,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

仅仅因为怕出危险而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导致其个性的不健全。

      

              实施心理辅导。

      

              学前儿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强,对不该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增强其安全感。

此类儿童的家长或老师也应该积极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帮助纠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倾向。

      

              什么是儿童的“学校恐惧症”?

      

              案例一:活泼好动的小明样样讨人喜欢,就是经常逃学。

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

训斥、哄骗甚至打骂,都不起作用。

一到上学时间,小明要么头晕,要么肚子疼,只要答应不送他去上学,他的病就一下子就好了。

即使被迫去上学,他也经常逃学去玩耍。

(https://www.biquya.net/id90929/5216966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