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史 > 第8卷: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

?

  

  人物简介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年在位)。母贵妃周氏(孝肃皇后)。

  

  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沂王重新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朱见深。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成化。

  

  成化初年,给于谦平反,恢复景泰帝的帝号,励精图治。成化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作乐,宠爱万贵妃,任用宦官汪直、梁芳等奸佞,以至于厂卫横行、朝纲败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朱见深英明仁爱宽恕,天下无大事,只可惜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人物生平成化帝平反于谦冤狱,为景泰帝正名,重用贤臣能士,颇有明君之态。宽赋减刑罚,有仁君之姿。可惜任用汪直,创设西厂;专宠万氏,外戚当道。宦官奸佞横行,导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两为太子朱见深,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浚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大同。朱见浚的父皇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浚为皇太子。

  

  不料土木堡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瓦剌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攻打北京。京城守军在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下,抵挡住瓦剌的攻势。各地勤王部队接连赶到。瓦剌退兵。

  

  景泰元年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朱见浚的父皇被放了回来,他叔叔可不乐意了。此后七年时间,英宗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帝既然软禁了哥哥,自然也不允许侄子当皇太子。景泰三年,皇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

  

  景泰帝废掉侄子朱见浚,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

  

  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郕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浚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立他为皇太子。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给他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

  

  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恍若明君

  

  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再次夺得皇位,大肆封赏夺门之变的功臣,并且听信谗言,以谋逆为名,处死于谦。以曹吉祥为首的宦官逐渐得势,政治愈加腐败不堪。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乙卯,明英宗病重。己未日,皇太子朱见深在文华殿摄政。庚午日(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驾崩。乙亥日,皇太子继位,史称明宪宗纯皇帝。次年,改年号为成化。因此也称朱见深为成化帝。一如他的父亲明英宗也被叫做正统皇帝一样,按其年号称呼。

  

  登基之初,成化帝为于谦平反,恢复于谦之子的官职,并且以德报怨,把曾经废掉自己太子的叔叔朱祁钰追认为皇帝,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且为他重修陵寝。一时之间,朝野一片称颂。此外,成化帝重用李贤、彭时、商辂等贤能大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即位之初,大明朝仿佛有了中兴的希望。

  

  创立西厂成化十二年(1476年),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多有亲信。据传他有意弑君,幸亏锦衣卫及时发现,将他伏法。先是妖狐夜出的传言,接着是李子龙阴谋作乱,种种迹象导致成化帝颇为惊惶,为了深入了解官员百姓的情况,成化十三年,他以宦官汪直为首,从锦衣卫挑选缇骑,设立西缉事厂,也就是短暂一时的西厂。

  

  汪直,出自广西之乱的俘虏。明代土地兼并严重,最终流民蜂起,暴乱横行。有荆襄刘千斤起义、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等。当时平定广西的叛乱,幼年的汪直被送进宫中当了宦官。他善于钻营,攀附万贵妃,从此官运亨通。把持西厂之后,汪直排除异己,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无不巧取豪夺,仿佛蝗虫过境。成化帝对此颇为不悦,最终索性把汪直留在边关,最后赶去南京。

  

  成化十八年,成化帝下旨废置西厂。

  

  专宠万氏一生只爱一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成化帝是不是明君,尚在两说之间。但是他一生只爱一人,却无可置疑。更加特别的是,他爱的这个女人,比他年长17岁。她就是万贵妃。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万贵妃,小名贞儿。年仅四岁进宫。正统十四年,奉命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化帝朱见深。成化帝登基,想立这个宫女为皇后。不合礼法祖制,被生母周太后驳斥。只好立为妃。是年,皇帝十八岁,她三十五岁。尽管如此,皇帝终日临幸万氏,对新立的吴皇后看也不看一眼。万氏仗着皇帝的宠爱,对吴皇后也不怎么恭敬。一来二去,吴皇后终于暴发了。她不但下令扑打万氏,甚至自己动手。皇后吴氏不辨时势,还以旧眼光看人,只以为打得不过是一个宫女。谁知道成化帝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废了她,打入了冷宫。随之,成化帝想立万氏为后。周太后看她这么大年纪,长相也不怎样,坚决不同意。最后,立了王氏为皇后。

  

  吴皇后前车之鉴,王皇后忧惧,因而对万氏处处忍让。成化二年,三十八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得封贵妃。一时之间,宠爱有加。可惜没过一年,皇子夭折,万贵妃从此不再有孕。

  

  母凭子贵的愿望落空,万贵妃担心年老色衰,处处谗害宫廷妃嫔,凡有怀孕迹象的,无不使手段让她们堕胎,险些使成化帝一脉绝嗣,导致皇宫内外惊惧。然而成化帝却对她宠信有加。佞臣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人纷纷贡献财物,笼络万贵妃,一时之间,外戚横行,奸臣当道,朝纲败坏。

  

  茂陵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毙。成化帝随即忧郁而死。

  

  按照明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死后才能葬于天寿山陵区,像万贵妃这样的妃子只能葬在西郊的金山。万贵妃很幸运,死在宪宗朱见深的前面。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被朱见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区。今天在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卍”字,既表墓主“万”姓,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宠尽于身后!

  

  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

  

  为政举措荆襄流民荆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中央政府的一个大难题。

  

  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该地万山环绕,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元、明时是一个三不管地区。每当灾荒、战乱,这一带常常聚集近百万的流民。成化年间对流民的重视和安置,是因刘通、石龙起义而起。政府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任命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又设置了郧阳巡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难题。

  

  三大弊政成化一朝中,弊政甚多,其中为害较大而且对明代后来的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西厂、皇庄和传奉官三事。西厂作为典型的特务机构,人们多少有些了解。但是,皇庄与传奉官,人们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是,从一个王朝的整体看来,西厂充其量不过是东厂的克隆罢了,而皇庄与传奉官,却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层面开了恶劣的先例。

  

  西厂孟森说,东、西厂“为明代独有之弊政”。与东厂一样,西厂也是一个特务组织,始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的地点就在西城灵济宫前面的一家灰厂内。宪宗为什么要在东厂之外再设立西厂呢?据说是宪宗觉得要知道外面的事情,单有一个东厂远远不够。

  

  事情还得从成化十二年(1476年)说起。这一年的七月,京师捕获“妖人”。有的说法说妖人名叫“李子龙”,借助宫内太监鲍石、郑忠的帮助进入内府,登万岁山观望,图谋不轨。总之,妖人抓住后,皇帝派太监汪直在灰厂审讯此事,随后就干脆在灰厂新立了一个特务机关即西厂,由汪直提督厂事。汪直是很有点特务才能的,据说他能够化装成平民百姓往来于京城之间,“布衣小帽,时乘驴或骡,往来京城内外,人皆不之疑”。京城内外,大政小事、方言巷语,他都能一一向皇帝汇报。西厂正式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他的特务网络,据说“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西厂的特务人数,在当时比东厂要多出一倍。东厂的太监尚铭,也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汪直。

  

  因此,西厂气焰非常嚣张,成立的当年就连兴大狱,逮捕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院判蒋宗武、行人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左通政方贤。明代各省的左、右布政使是从二品,品秩相当高。然而西厂却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这种情形让当时的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忍无可忍。商辂向宪宗建议,撤销西厂,主要的理由就是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其疏还有这么几句话,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西厂对正常的政治秩序的破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孟森曾说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关只是凌蔑贵显有力之家,尚未至得罪百姓。可是,《明史》中就提及汪直的西厂对于民间打架斗殴、鸡狗之类的小事,也处以极重的刑罚。

  

  看来,商辂所说的“庶民不安于业”并非夸张。当然,皇帝有自己的看法。宪宗接到商辂的奏疏,说:“用一个宦官,哪里就至于这样呀?”但终于拗不过商辂的坚持,加上兵部尚书项忠也上书请求撤销西厂,因此,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西厂撤销,汪直回御马监办事。

  

  但是,同年六月,商辂和项忠就先后被罢免,西厂又恢复了。这一恢复,就一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以后撤销为止。总共计来,西厂在成化朝的历史上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

  

  成化朝的西厂,一方面是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侦察的地点不限于都城、地方,而遍及南北边腹各地,这是此前的东厂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宪宗之设西厂,无疑加强了皇帝对于特务组织的偏爱心理。后来的武宗,也就是宪宗的孙子,就效仿他祖父的做法,非但重建西厂,又增设了内行厂。特务组织的存在,使原本属于厮役之流的旗尉,得以肆意凌辱大臣,也算是明代的创举了。

  

  皇庄《菽园杂记》里对皇庄有一段记载,大意是说,前代虽然有汤沐邑、脂粉田之类赐给公主、王侯的庄田,但还情有可原,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为什么还要设皇庄作为自己的私产呢?从这一点来看,明代皇帝对于钱财的追逐,显然有一种变态的心理。从明代中期设立皇庄,到明代后期派太监充矿监、税监,目的都是为皇室搜集更多的钱财来满足宫中奢侈的生活。

  

  “皇庄”之名,始于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朱见深没收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但是,明代皇庄的出现,可能更早。例如,仁宗朱高炽就曾有仁寿宫庄、清宁未央宫庄,英宗朱祁镇为诸子设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而朱见深的做法,无疑使皇庄的设立名正言顺,从而使皇室搜括土地的风气进入一个*。不过,皇庄并不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诸王的庄田,也就是说,是皇帝及其妻、子的庄田。因此,皇子若分封后离京去了封地,在封地取得的田地,就不算是皇庄了。

  

  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朱见深的皇庄,很快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城、雄县等处。到他的儿子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的时候,在京畿内的皇庄有五处,面积达12800顷。他的孙子武宗朱厚燳即位一个月内就在大兴县设皇庄7所,并陆续发展到昌平、真定、保定等地,10年内使皇庄的面积达到37595顷零46亩。上行下效,皇帝既然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赐土地,于是有王田、官庄。据说,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国官田的面积达到民田的七分之一。土地兼并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例如,在京城附近的皇庄设置,就直接导致了正德年间河北霸县的刘六、刘七起义。而且,在皇庄内,土地所有权与司法权、行政权相结合。皇庄的管理非常混乱。一般的皇庄,都是派宦官去掌管的。宦官带着一旗校,再豢养着一帮无赖,“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无所不为。由皇庄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一些官僚士大夫的注意。所以,嘉靖初年曾在表面废止皇庄,改称官地,但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宪宗设置皇庄的做法,无疑在与民争富,是在毁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传奉官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即位不到一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明史》对此的简要记载是:“二月庚子,始以内批授官。”这便是“传奉官”之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很明显,这违反了正常的手续,却只是为了满足皇帝或者后宫中某个妃嫔或宦官的愿望。这一举措对制度的破坏,带来了三个后果:第一,从此,皇帝视官爵为私物。只要皇帝喜欢,他可以随意地任用官员,从而破坏皇帝与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平衡。宪宗自己,也往往一传旨就授官百数十人。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官爵原是“天下公器”,皇帝这样的行为,无疑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第二,传奉官既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也就说明其中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官职的。对于一个文官政府来说,混杂着一大批出身于军人、僧道、工匠、画士、医官的官员,政府的文化认同性必然产生问题,政府运作中的冲突必然加剧。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佞幸之人,靠着结交宦官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他们的在职也就大大地败坏了吏治。

  

  第三,既然传奉官由宫中旨意直接传授,而又不需要经过吏部覆核,因此,掌握宫中大权的嫔妃及太监就可以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卖官鬻爵。据说,梁芳取中旨授官,累计达1000人。传奉官的泛滥,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成化十九年(1483年),御史张稷上疏,谈及传奉官给朝政带来的混乱。张稷说,自有传奉官后,文官中竟有一字不识的,武官中竟有从来没拿过弓箭的,自古以来,有这样的政治吗?因此,官员们纷纷请求淘汰传奉官员。宪宗虽然有时也偶尔淘汰一些传奉官,但是总体上是传授的要比淘汰的多。这种情形,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孝宗即位后大力裁汰冗官,才得到一些改变。但是,好景不长。孝宗后来与他的父亲一样,也喜欢通过内旨授官,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曾一次传奉匠官张广宁等120人,再传少卿李纶等180余人。由宪宗创造的传奉官本是一个对制度的破坏,也许由于能满足历代皇帝任用私人的愿望,竟成了制度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宪宗一定是想:“既然都是我的臣民,大家机会均等,我说了算吧。”

  

  任用官吏朱见深时期任用的管理和相关人员内阁李贤、陈文、刘定之、万安(纸糊三阁老)、刘珝(纸糊三阁老)、刘吉(纸糊三阁老)、彭华(入佞幸传)、尹直

  

  文臣吏部尚书姚夔、王恕、耿裕、李秉、李裕、崔恭、尹旻(泥塑六尚书)

  

  户部尚书杨鼎、李敏、陈钺、翁世资、余子俊、刘昭(泥塑六尚书)、殷谦(泥塑六尚书)

  

  礼部尚书张文质、周洪谟(泥塑六尚书)

  

  兵部尚书项忠、白圭、王复、王竑、程信、张鹏(泥塑六尚书)

  

  刑部尚书杜铭、王槩、林聪、董方、张蓥(泥塑六尚书)

  

  工部尚书贾俊、王一夔两都御史:朱英、王越、李宾

  

  武将朱永、赵辅、毛忠、赵胜、刘聚、刘玉、李震、刘宁、和勇、罗秉忠、郭鋐、欧磐、欧信、张安、周贤、周玺、许宁、庄鉴、都胜、王信、彭伦、王玺

  

  佞幸继晓、李孜省

  

  太监怀恩:宣宗时,兵部侍郎戴纶族弟,因戴纶罪及而为黄门。深受信任,掌司礼监,曾力保纪小娟之子阿孝(明孝宗)免被万贵妃所害。性情正直,与王恕交善。

  

  汪直:西厂第一任总管,权力大于东厂。掌兵权,且屡兴大狱。并且喜兵,立边功自固。飞扬跋扈,后为尚铭等人重伤而失势,西厂也就此在大明朝历史上暂时终结。

  

  尚铭:东厂总管。善于欺压富人,藉以敛财、或卖官求财,无所不做。

  

  陈准:尚铭后掌东厂,与怀恩一派。

  

  覃吉:明史中载,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

  

  梁芳:当时最贪黩谀佞的太监为梁芳、韦兴。谄万贵妃,身受宠信。

  

  韦兴:汪直门下,敲诈权贵,滥用酷刑无所不为。于汪直第一次被罢黜时下台,发配宣化府。

  

  钱能:云南镇监,极为蛮横。梁芳门下。

  

  郑忠:贵州镇监,恣纵有名。

  

  韦朗:辽东镇监,恣纵有名。

  

  韦眷:梁芳门下。广东市舶太监,善于收集珠宝。

  

  王敬:梁芳门下。偏好左道,竟伪造诏令,括书画、古玩,聚白金十万余两。

  

  轨事典故因妃废后天顺八年(14

  

  《明宪宗元宵行乐捶丸图》64年)七月二十日,朱见深大婚。

  

  所谓大婚,专指皇帝的婚娶。朱见深当时婚娶的吴氏,是由父亲朱祁镇选定的。吴氏聪敏知书,通晓礼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据称,由明英宗朱祁镇选定而育于别宫的女子有三名,即吴氏、王氏和柏氏。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但是,仅仅还不到一个月,吴皇后就被废。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后来的孝贞皇后。

  

  吴氏被废背后的缘由,一直为人所猜疑。一种说法是太监牛玉专恣,讨厌太监牛玉的人想借机夺去他的权柄,故挑动皇帝废后。皇帝自己的说法是吴皇后“举动轻佻,礼度率略”,且可能在册立时牛玉有舞弊的嫌疑。然而,吴氏虽被废,但“舞弊”的牛玉却只是发配到南京的孝陵去种菜。迂腐的官员以为牛玉真是犯有欺君之罪,于是纷纷上疏说对牛玉的惩罚太轻。结果,朱见深将上疏的官员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贬到边远的州去做专管刑狱的判官。因此,“牛玉舞弊”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真正的原因是吴皇后得罪了皇帝宠爱的万氏。

  

  万氏(1428年—1487年),小名贞儿,本是宪宗的祖母孙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诸城人,4岁就选入宫中,长大后选往东宫服侍朱见深。万氏比朱见深年长17岁。从朱见深2岁起就陪伴其左右,在朱见深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里,万氏一直守护在朱见深身边,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这也是宪宗朱见深一辈子对万氏都非常宠幸的最大原因。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进而影响了外庭的政治。

  

  万氏为人机警,身材丰满,很会迎合皇帝的心意。据说每次皇帝游幸的时候,她总是穿着戎装,骑着马为前驱,或佩刀侍立左右。相比六宫粉黛的柔姿弱态,身着戎装的万氏自然给朱见深一种新鲜感。也许,这是万氏邀宠于朱见深的关键。有的史书记载万贵妃长的丰满漂亮,宪宗见到她就眉飞色舞;但有的史书说她像“假小子”,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宪宗的母亲曾问宪宗:她有什么美的,让你这样神魂颠倒?宪宗说:每当她抚爱我时,我就感到非常舒心,并不是因为她的相貌如何漂亮。

  

  吴皇后对万贵妃十分气恼,大概是恨朱见深与万氏的暧昧关系,最后她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皇帝获悉此事,便毫不犹豫地废了吴皇后。继立的王皇后,自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万氏的态度比较友善,不大理会万氏的横行霸道。王皇后的明哲保身态度,以及皇帝对万氏的宠幸,使万氏成为成化朝后宫真正的主人。特别是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万氏生下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朱见深非常高兴,派人四处祭祀山川,封万氏为贵妃。但是,万贵妃所生的皇子不久便死了。

  

  此后万氏再也没有怀孕。万氏虽然不能怀孕,但是皇帝却还是很喜欢她。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多年来没有儿子,让外廷的大臣们也着急。大臣们也许都听说是万贵妃在作梗,就上疏请皇帝“

  

  成化帝调禽图溥恩泽”,也就是请求皇帝多宠幸宫中其他的嫔妃。

  

  成化四年(1468年)秋,出现了几次彗星。在古代,彗星的出现意味着不祥。于是,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也上疏请求皇帝要扩大宠幸的范围,以广后嗣。皇帝表面上同意,但行动中仍然专幸万氏。所以,万氏在宫中越发地骄横起来。太监中谁违背了她的意思,就立即被赶出宫去。宫中的妇女一旦谁与皇帝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话,就千方百计命人进药汤,使其堕胎。贤妃柏氏生下一子,即悼恭太子,也为万氏所害。后来的明孝宗,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万贵妃的毒手。但是,即使这样,宪宗朱见深对于万氏一直非常有感情。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氏暴病身亡。宪宗非常伤感,哀叹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辍朝七天,谥万氏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万岁阁老万贵妃的骄横,不但影响了成化一朝的内宫的生活,而且还间接地影响到外廷。一些士大夫,不顾颜面,乐意与万贵妃及其家人相结纳。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学士万安。

  

  万安,字循吉,眉州人,正统十三年进士。万安此人虽无学问,做大学士期间只知道依从皇帝,被人称作“万岁阁老”。

  

  “阁老”是明人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

  

  “万岁阁老”的名称有个来历。

  

  成化七年(1471年),已经入阁的万安与另外两名大学士彭时、商辂(lù)一同去

  

  朱见深绘《岁朝佳兆图》面见皇帝议事。彭时和商辂向皇帝提出,京官的俸薪不宜削减。皇帝同意了。万安在旁边,立即叩头高呼万岁,弄得彭时、商辂也只得同时趴下高呼万岁,之后退出。这么一次精心安排的议政会议,大学士们本来是想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却因为万安这一声“万岁”,遂告流产(按明朝惯例,大臣呼“万岁”即是奏事完毕)。从此宪宗基本上不再召见大臣。此后,大学士尹直想得到宪宗的召见直接面谈朝政问题,万安便劝阻道:“当初彭公请皇上召见,一句话不对劲,就立即叩头称万岁,让人笑话呀!我们每件朝政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让太监们选择给皇上,比当面议政好得多呀!”

  

  一句话,竟然把当初自己演出的丑剧全部归过于彭时,可真算是“不学有术”。他最无耻的杰作,恐怕是在给宪宗的奏疏中大谈房中术。后来,孝宗在宫中见到这些奏疏,文末署名“臣安进”,于是派太监怀恩向万安问罪:“这可是一个大臣做得出来的?”万安却一点羞辱的感觉也没有,只一个劲地叩头,连辞职的场面话都不愿说,脸皮可真厚,所以当时的人讥讽万安,说他“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

  

  作为一个政客,万安肯定觉得自己最成功之处就是结交上了万贵妃。

  

  本来,眉州在今四川的眉山县,诸城则在今山东的诸城县,两地相距甚远。然而,万安却费尽心机与万贵妃联宗,摇身一变成了万贵妃的侄辈。万贵妃则因为出身贫寒,正希望有一个士大夫来撑撑门面。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成为同宗。更耐人寻味的是,万贵妃的弟弟锦衣卫指挥万通的妻子王氏,竟然有一个送给别人抚养的妹子成了万安的小老婆!此后,万安利用万通妻子王氏出入宫廷的便利,探听宫中虚实,并依靠着万贵妃的影响力一直安稳地做他的大学士。

  

  只是,不曾令万贵妃想到的是:她死后不久,孝宗即位,有人上疏要查办曾经与万贵妃交结的人,万安就赶紧申辩说:“我和万贵妃早就不来往了。”其实,也许正是万安的无能与软弱,才使万贵妃的影响力没有过度地在外廷扩散。不过,万安只是一个油滑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十恶的坏蛋。他做大学士时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顺应当时的情势请求宪宗废除了西厂。

  

  皇储之争成化一朝的储位,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就确立了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年仅6岁的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之前的六月,太子的生母纪氏已经去世了。纪氏是不是姓纪,也有疑问。据谈迁《国榷》记载,纪氏“广西贺县人,中军都督福斌女……弘治初内庭言本出李氏,入宫时误为纪,故遂称纪氏”。按这种说法,纪氏真实的姓是李,父亲名李福斌。不过,这些都只是弘治初的说法。弘治初,孝宗朱祐樘出于对生母的怀念,曾经四处寻找纪氏的族人。利之所在,众之所趋,谣言也因此四起。然而,号称严谨的《明史》既然仍然主张朱祐樘的生母姓纪,我们姑且也认作是纪氏。

  

  纪氏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据说,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政府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的子女。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纪氏聪慧,而且知书达礼,在宫中负责内库的事务。后来,纪氏与宪宗的一次邂逅,就怀上了朱祐樘。之后的事情,就与许多的宫中阴谋版本类似,得宠的万贵妃千方百计企图加害纪氏,而宫中善良的太监如张敏、怀恩以及被废的吴后、宫女们则尽力保全。据说孝宗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有一寸左右没有头发,说是药汤对胎儿的损伤所致,显然还是遭了万贵妃的毒手,只不过真命天子命不该绝罢了。朱祐樘在皇宫的一个偏僻之所(安乐堂)生活了6年,一直不敢公开露面,甚至连胎发都不敢剪。

  

  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因此,宪宗刚开始一直以为自己将无后,有一天太监张敏给宪宗梳头,看到自己的白发,宪宗不禁感叹:“老将至矣,无子。”张敏突然跪下说:“圣上已有后,匿不敢现。”宪宗这才知道自己已有子,非常高兴,便立即要见自己的孩子,纪氏给孩子穿好衣服告诉他:儿啊,你走了,我也活不了了!(儿去,吾不得生)那个穿黄袍的就是他的父亲。宪宗看到孩子顿时老泪纵横,抱着孩子说:“是吾子,类我(是我的孩子,长的就像我)”。几个月之后,就把朱祐樘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接着,纪氏就死了。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已饱)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朱祐樘说:“怕有毒。”(疑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幸好,泰山连续地震。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西厂汪直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从太祖开始,就基本上接受“宦官官僚政治”的思想。有历史学家曾指出,明太祖使用识字的宦官并在宫外的政府中委以重任,而《明史》中反复提出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其实根本不存在。明成祖的时候,宦官执行任务的范围明显更广,例如郑和就是明代历史中最著名的宦官。英宗时王振的专权,首开明代宦官专权的乱局。成化朝则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一位都察院的官员上疏,抱怨宦官的数目已经突破了一万人,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当然,宦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对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威胁是次要的,真正对士大夫构成威胁的是宦官的乱政。

  

  成化一朝专权的宦官,基本上都是依靠万贵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都是万贵妃的私臣。他们总是借万贵妃修建寺庙的名义,在外面大敛民财,一面贡献给万贵妃,一面自己揣进腰包。当然,其中专权而能乱朝政的,当是汪直与梁芳。

  

  与宪宗的妃子、

  

  东厂的官服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一样,汪直的入宫也是成化初年大藤峡一战的副产品。他也是瑶族人。在明代历史中,汪直可能是继英宗朝王振之后又一个著名的专权者。他的生活,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是侍奉万贵妃的小太监,在昭和宫里当差,慢慢地升为御马监太监,做了一个管御马、进贡马骡的七品内官。中期是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期间汪直的身份是提督西厂。这是他权势最盛的6年。晚期是成化十七年宪宗将汪直闲置在边陲,然后再把他放到了南京的御马监这一段时间。实际上,汪直干预政治,也就是提督西厂的6年。关于西厂,我们稍后再谈。这里先谈汪直的为人。据《明史》说,汪直的主要特点就是“为人便黠”。“便”通“辩”,就是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意思。“黠”是狡猾的意思。单“便黠”二字,就可见汪直的性格。《明史》对汪直性格的描述还有一点,即“年少喜兵”。他最喜欢做的事情,除了做特务之外,大约就是领兵打仗了。当然,太监在军队中的职务一般就是监军了。他曾经领着京城十二团营的军队远征过。团营是景帝时期开始创建的京城精锐部队,能控制这样一支军队,足以说明汪直的威势了。不过,也许正是喜欢领兵的毛病,使他远离了皇帝,也远离了他赖以专权的依托。成化十七年(1481年),远征的汪直请求班师。对汪直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宪宗叫他继续去宣府御敌,过不久又让他去大同巡边,却把军队全部撤了回来。之后,汪直就再也没有回到皇帝的身边,而是直接发配到南京御马监去了。

  

  其实,汪直的性格,还有很多层面,例如,他的骄横。据《皇明世说新语》说,汪直每到一个府、县,当地的官员都得跪着迎接,竭其所能地招待他,一旦有什么不周的地方,汪直就会这样问:“尔头上纱帽谁家的?”有一次,汪直的问话得到一个很诙谐的答案。一个县令说:“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这一次,汪直大笑,也没有责怪那名县令。从这件事看来,汪直并不是一个无赖,起码还是懂得一些情趣的。汪直性格中的优点,人们知道得太少。也许是因为汪直是一个宦官,所以人们不愿意提他的优点吧。

  

  据说,汪直曾经到江南,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汪直看了杨继宗后,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杨继宗冷冷地回答说:“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汪直没有吭声。杨继宗这句话,意在讥刺汪直是一个阉过的太监。后来,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此可见汪直之大度。

  

  汪直专权的利器是西厂。我们可以开句玩笑,汪直专权的利器还有“两钺”(钺,古代兵器)。不过,这个玩笑的制作者是宪宗身边的一个小丑。古时宫廷中常蓄养一些俳优,专供皇帝娱乐,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其中有些还讥刺时事,类似现代的小品。宪宗身边就有一个名叫“阿丑”的小太监。有一次阿丑奉命为宪宗表演。阿丑就表演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撒酒疯。小太监喝醉了酒,正撒着酒疯,旁边人告诉他说:“皇上来了。”小太监根本不理睬。旁边人又说:“汪太监来了。”小太监立即避走,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接着,他又扮演汪直,*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宪宗听了这样的笑话,自然是开怀一笑,但笑过之后呢,自然不能不有所省悟。因为,所谓王越、陈钺,实际上不过是交结汪直的两个大臣。

  

  王越,字世昌,直隶浚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他虽然是一名文臣,但却很能打仗,甚有才略,从成化初年起就在河套地区与抵御蒙古鞑靼部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缘韦瑛而结识汪直,成为汪直的莫逆之交。王越与汪直的关系,被后人视为其品格上的污点。《明史》虽肯定“边臣未有如越者”,也惋惜他“躁于进取,依附攀缘”。陈钺,字廷盛,直隶献县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与王越一样,陈钺也是一个负责边疆防卫的大臣。王越负责的是西北河套一带的防务,而陈钺则负责东北辽东一带的防务。他做辽东巡抚的时候,汪直巡边至辽东。他欢迎的场面非常大,自己匍匐迎接不算,酒席也办得很丰盛,并且重贿汪直的左右随从人员。

  

  其实,当时巴结汪直的大臣又何止“二钺”。据说汪直巡边时,负责边疆防务的巡抚都御史们往往出城二三百里迎接,“望尘跪伏”。汪直住下来后,官员们则“小帽曳衫,唯走唯诺,叩头半跪,一似仆隶”。有一次,尚书尹旻请王越将他介绍给汪直,私下问王越说:“见到汪直后,要跪吗?”王越说:“哪里有六部尚书还朝别人下跪的?”尹旻不放心,派人侦察王越见汪直的情景,发现王越竟是跪在汪直的床下说事的。后来,尹旻与王越去见汪直,一见到就立即跪下参见。出来时,王越怪尹旻不听他的话。尹旻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我见别人是跪的,我不才,只不过是学别人罢了。”此一事,足见汪直之气势,亦可以看出当日士大夫之无耻。

  

  成化十四年(1478年),竟还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江西人伪称汪直,纠集一班无赖扮演校尉,从芜湖一路招摇撞骗至福州,吓得沿途官吏屏息听命。汪直本人,后来也逃过了惩罚,寿终正寝。在明代专权的宦官中,他可能算是最幸运的一个。

  

  梁芳在成化一朝,虽然不如汪直那般有权势,但却在另一个方面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汪直的权势,是笼罩于成化一朝政治、军事领域,而梁芳的恶劣,则主要是在经济上的挥霍与靡费钱财及任用佞幸小人。也许可以这样说,汪直爱权,而梁芳爱钱。梁芳知道,要得宠于宪宗,最好能得到万贵妃的信任。所以,梁芳与其亲信韦兴,不断地将珍珠、奇货、宝物贡献给万贵妃。然后,又利用为皇宫采办宫中奢侈品的借口出京,在地方大肆搜刮。据说,在梁芳的挥霍下,内库中前几朝累年积蓄下来的七窖金子都花光了。

  

  所以,从成化一朝的历史来看,其挥霍程度也是很惊人的。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后期那样的赤字,正如学者孟森说,只不过是“前数代之遗泽,一朝不易枯竭耳”!梁芳为了弄到更多的钱,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起来。像李孜省、僧继晓这样的佞幸之徒,都是梁芳荐进的。李孜省最初是江西布政司的吏员,由于贪赃被削职为民,却因为学习过五雷法这样的方术,而受宪宗宠幸。僧继晓据说知道“秘术”。他靠着梁芳的引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僧继晓的母亲是一个娼妓,继晓竟然请求皇帝旌表他的母亲,而皇帝也下令不需要审核,直接就为他的母亲立起了牌坊。甚至,皇帝还经常将宫中的宫女赐给继晓,供其*乐。终成化一朝,梁芳始终得宠于宪宗。只是孝宗即位以后,梁芳才被谪居于南京,不久下狱。

(https://www.biquya.net/id33518/192923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